[设为首页] [加入收藏] [联系我们] [手机门户]
首页 审计资讯 政务公开 行政执法公示 交流互动 公共服务
  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> 本站归档专题 >> 中国梦•铸自强不息审计魂 >>正文
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六十六
2015年06月08日 文章来源: 信息提供:

读书的境界

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、常务副馆长詹福瑞专题讲座


    古代河北省出了很多的读书大家,包括著书立说的大家,像古代的董仲舒、纪晓岚(纪昀)、颜元等。到了近现代,河北仍然出了很多影响全国的读书大家。像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发挥重要作用的李大钊,现在在全国学界很有影响的顾随先生等。五十年代、六十年代,中国文学史中河北人或者是出自河北的一些作家,几乎占了半壁江山,像李英儒、梁斌、孙犁等等。所以,河北是有着很好的文化底蕴、人文荟萃,出了很多读书人的一块儿宝地。
    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读书的境界。境界,它本意是疆域、边界。现在,境界一般是指我们的修养、修炼所能达到的一种状态、水平。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讲过一句话说,古今,要想成为大事业、大学问的人,他必须要经过三种境界。第一个境界,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断天涯路”。引的是宋代著名词人晏殊《蝶恋花》里面的一句词。王国维用这句词来讲什么?我们成大学问者、成大事业的人、治学的人,他追求的起步要高,要“独上高楼,望断天涯路”。这是你修身的一个起点。第二个境界,引的柳永的《蝶恋花》的一句词: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王国维用他来讲治学的人,他要有一个很艰苦的求索的过程。只有这样一种艰苦的求索过程,才达到第三个境界。第三个境界,“众人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王国维认为经过千百遍的苦求,治学终于有了有了一个结果,终于找到了他要找的一个答案,这样就成就了自己的学问,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。
    王国维讲这三个境界,实际上讲的是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一种水平、一种程度。读书的境界,实际上就是讲,我们读书所能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,读书应该有三个阶段,也应该有三个境界。
    第一个境界是孜孜矻矻的境界。这应该是功利性读书所达到的一种境界,就是一种废寝忘食、孜孜矻矻的这样一种境界。说起读书,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,不就是拿起书来读就叫读书,其实不是这么简单。
    1927年,鲁迅在广州有一个关于读书的演讲,演讲的题目就叫做《读书杂谈》。他一上来就讲,在座的一说读书,大家都认为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,其实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。那就好像我们吃饭一样,我们说,吃饭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?说吃了以后裹腹而已,其实吃饭不是那么简单,吃饱是一个目的,但还有不是为了吃饱而吃饭的,有人把吃饭作为一种审美享受,讲色香味俱全。不但要好吃,还得要好看。这就有一种审美情趣在里面,吃饭就变得复杂了。读书也是这样一种情况。一个人,读书的目的不同,读书所抱的心态不同,所以他获得心理体验、心理感受也不会相同。正因为这样,所以,你抱着什么目的来读书,你获得什么样的读书效果。在有些学者看来是可以分为读书和非读书的。有的你说他也是读书,但在有的学者认为他不是读书。比如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书,叫《生活的艺术》,后来翻译过来了。其中有一章就谈读书的享受。他说,“我们一说起读书,千万不能抱着心智进步而读书的目的,一旦我们有了这种想法,我们就有了心理压力,读书就变得不快乐了;不快乐就有痛苦了,这样的读书就不能算作读书。”他说,“如果抱着这样一种目的来读书。他就要这样想:今天我要把莎士比亚的书读了,我要把那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索福克洛斯的书读了,我把伊利奥博士的书读了,那我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”。林语堂说,这样的人是不能够成为真正的学者的。因为什么呢?他有一个晚上勉强地把莎士比亚的《哈姆雷特》读完以后,他放下书以后,就好像从噩梦里醒来一样。这样的读书有什么效果呢?所以,这样的读书就好像一个参议员在他要作报告之前,他要翻翻讲稿、查查资料一样,是不能算作读书的。
    1936年,林语堂在厦门又做了一场演讲,题目就是《读书的艺术》。在《读书的艺术》里,他又说了类似的话,他说,读书古来算为清高,算为高雅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。所以,古来读书是雅事乐事。但是现在读书,既不雅也不乐了。为什么既不雅也不乐了呢?读书有的是为了求学历,在男的要娶个好美女,在女的要求个好贤婿,或者是为了当官做老爷刮地皮,或者是为了求爵位,或者是为了求学位,或者是为了当汉奸,诸如此类皆是借读书之名、行功利之事,是不能算作读书的。
    确实功利的阅读,对读书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,直接影响到读书的心态、读书的效果。所以我很赞许林语堂的话。但是最近我也在考虑,如果我们按照林语堂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的话,恐怕很难说有几个是真正的读书人。他实际上是把一个读书的最高标准,当成了最低的标准,当成读书的底线。这些年我们国民阅读力一直徘徊在50%左右,如果再按照林语堂这个标准去衡量的话,那50%也是一笔勾销。就没有了几个真正的读书人。如果把读书的标准悬得这么高,谁也够不着,那索性大家都气馁,都不读书了,都不作读书人了。对于我们读书,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,是没有什么好处的。
    所以我说,就是那些功利的阅读也是读书。我们为了升学读书,是读书;我们为了求职读书是读书;我们为了职称也是读书;甚至于我们为了升迁,晚上抓几把书也是读书。而且这是有历史依据的,自古以来就是如此。这种功利的阅读、功利的读书其实是一种最普遍、也是最一般的读书。
    我们古代把书分为四类,就是经、史、子、集。当然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大家都读经书。读经书,目的是什么?就是为了当官。当然,也不完全是这样。也有为了修身的。孔子说,“古之学为己,今之学为人。”为己就是为了自己修身而学习。但是,功利的读书是最主要的。所以,欧阳修讲过这样一句话“经之所书,予所信也,经之所不书,予不知也。”所以说,无论古今中外,这种功利的阅读肯定是一种最普遍、最普通这样一种。
   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功利而阅读的。那么这样一种读书,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?用一句话来概括——苦读,“读书苦,苦读书”,六个字可以概括。为什么说它是苦读,读书苦呢?首先一个就来自心理压力,他不是一种主动的阅读,不是一种自愿的读书,不是一种高高兴兴的读书,是被别人逼着的读书。当然你不管是升学也好,升官也好,评职称也好,所有的功利读书都是逼出来的,都被外界条件压迫出来要读。我们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好奇心,都有他的求知欲,这是与生俱来的。正因为这样,我们才有了学校,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求知欲,满足人的好奇心。所以,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或者说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这一点。但是现在不一样,扭曲了、变异了、异化了,把升学作为我们办学、读书的最重要的目的,掩盖了我们办学的一个本初的愿望。正因为这样,所以读书就变成了一种强迫的读书,变成了一种痛苦的读书,变成一种有心理压力的读书,当然是不痛快的,它是苦读,苦不堪言的。
    我们说苦读,除了这种心理压力,还来自于枯燥无味。它是一种没有动力的、没有兴趣的阅读。它自然是十分枯燥的,是一种心理强迫的阅读。这种苦读,它达到的境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?最高的境界就是一种孜孜矻矻、废寝忘食的境界,它也会达到一种境界。赵国的董仲舒成为一个经学春秋大师,就是读书三年不出园,三年也成了闭户先生,成天坐到园子里面去。还有朱熹也讲过,说“读书,必把此身葬身于书中,念念在此,必晓彻与晓彻为止”,必须把它搞明白,外边有什么事情我也不管它,这才叫读书。这实际上是在讲这种苦读、这种功利阅读,它也会达到一种境界,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境界。韩愈也讲,“行若忘,处若遗,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”。达到一种遗失了什么,忘记了什么,迷迷茫茫这种状态,这不就是已经进入了到状态,进入到境界。当然,我们也不排除正好他学得书和他兴趣相同,那会达到一种读书最理想的境界。
    鲁迅在《读书杂谈》里边曾经讲,他说,我在讲职业的读书,什么是职业读书?那完全是勉强的,是逼迫的,不是自愿的。读书是一个最普通、最平常的事情,就好像我们砍柴的人要磨斧子,缝衣的人要理针线一样,实在最平常不过,而且不但是平常的甚至是痛苦的。我们说枯燥无味,它很痛苦。但是,这种苦读有没有欢乐,有没有快乐呢?当他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境界以后,会不会有一种实现自己追求的快乐呢?有。这种功利的阅读,我认为应该是苦后有乐,或者是苦中带甜的这样一种快乐。功利性读书无非都是一个目的,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求知。但是求知达到一定程度,你把书读完了,虽然是硬着头皮读的,你毕竟搞清楚了你过去不明白不懂的一些事情。你由一个文盲成为文化人,由一个白丁成为知识分子,由不知书达理到知书达理。那么,你就自然而然获得一种知识,收获满足,它满足了你求知的欲望,或者是求知的目的,实现了自己功利阅读的目的,也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,快乐也是有的,是苦后的快乐。假如你这种孜孜矻矻废寝忘食的阅读,如果和自己所感兴趣东西正好吻合,那就太好了。就像鲁迅说的,我们现在读得很多是跟自己爱好不一样的,而且是决大部分是这样。所以,这种功利阅读也会达到一种境界,也会有一种境界的存在,它要达到一个孜孜矻矻的境界。
    第二个境界是兴趣读书。它会达到一种兴趣盎然的境界。兴趣阅读,换句话说,就是出于兴趣的这种阅读。它不是被动的,它不是勉强的,它不是强迫的,不需要我们老师的诱导,不需要我们家长打板子,不需要社会提倡,也不需要拿高扬的鞭子来鞭打我们,就是出于自己本心的喜爱、喜欢。这叫兴趣阅读。那么,这种阅读它既然是兴趣阅读,它自然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是高高兴兴的,是自愿的。
    (一)有了兴趣才去读书。我们在读书过程中,就是即使是那些爱读书的人、喜欢读书的人,常常也会遇到这种情况:忽然有那么几天、甚至更长时间厌倦了,不喜欢读,精神疲倦,不喜欢看书,书摆在面前看不下去,尽管他是读书人,也不行。如果这样,那我觉得就不必要勉强自己,我们就可以把书放下,去玩,也许当你厌倦了的时候,突然间有一天你反过身来了,你觉得又想读书。
    (二)读书的趣味。我们经过长时间的阅读,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以后,我们会形成个人对书的癖好,就是喜欢哪类书。这是根据个人的气质、性格、生活经历、阅读经历而不同会形成自己对某一类书的喜好。也有人把它叫做趣味,读书的趣味。
    美国著名作家沃尔夫讲过,他说,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以后,会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。读书趣味对我们读书来说,也很重要。它可以维持我们一个良好的、饱满的读书状态,维持我们对某一类书极强的兴趣。中央台讲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,讲的红红火火。但是,老舍有一篇文章讲,他在上学的时候最不喜欢读得就是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。梁启超最喜欢读训诂书。梁漱溟一辈子喜欢读书刊。茅盾最喜欢的还是读小说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爱好。这就是嗜好阅读,这就是读书的趣味。
    当然,每个人在他的生活经历里边,他的爱好会有变化。比如说,年轻时候喜欢《西游记》,到了上了年岁时候喜欢《三国演义》;年轻时候喜欢李白,到了老时候喜欢杜甫;年轻时候喜欢文学,等到老了喜欢历史。每一个人读书的爱好、嗜好是有变化的。但是,有了这种对某类书的兴趣,实际上用沃尔夫的话来说,它就是我们读书的指路明灯,就告诉你,这个书,你喜欢的书就在这,它永远使我们激动不已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感情来读书的。所以说,这种读书的偏好,对我们维持、保持我们旺盛的对某类书的读书状态至为重要。
    林语堂说,对老师来说,你不能强迫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喜欢的,老师想读什么书,让学生也读什么书;父母也不能够强迫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读一样的书。这个书你不喜欢就放下,自有喜欢的人来读。在我们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以后,会形成的一种阅读趋向,而这种阅读趋向就会使我们的阅读进入到一种兴趣盎然的读书境界。你只有对它有兴趣,读起来才会兴趣盎然。
    (三)要培养读书兴趣。读书这种兴趣也好,习惯也好,很多不是天生的,是后天的,是需要培养的。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够培养读书的兴趣的话,对自己的一生是很有好处的。
    梁启超就讲,我们这些人,不管是在工厂里做工的工人也好,还是我们做议员也好,我们出了工厂,我们出了议院,我们身边最便捷、最方便的那个伴侣就是书。所以,有的人能够找到一生的伴侣,他就找到了一生的兴趣;有的人一生没有找到这个伴侣,他就一生就没有达到这个境界。
    读书的兴趣在什么时候能够培养出来呢?我认为最关键的时期还是在小学和中学,这是培养一个人读书兴趣的最关键的一个时期。书就在自己身边,把工作做完了,随手拿起书,把这养成一种习惯,变成一种生活方式。这种习惯就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。孩子都有好奇心,读书是满足他的好奇的,所以在小学的时候就应该给他更多的读书时间,培养读书的兴趣。可是,现在的小学、中学,强迫学生像做鹦鹉学舌似的背诵,结果搞得学生倒了胃口。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、为了满足老师的需要,他在那强迫自己读书,然后考个高分。可是,一旦离开学校以后,他再也不想读书,把味口败了,败坏了他的读书兴趣。
    英国人也是这样,英国大学各科都要学莎士比亚。英国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再也不想读莎士比亚的书。这种强迫的阅读把兴趣败了。现在中小学教育尤其是这样,天天在大量的教材教辅里,一道题做一百遍,根本不给学生阅读的时间,根本不引导。你只有了解他读得书,你才能跟他探讨这本书应不应该读,这个书是好的还是不好,才会引导他,这个责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落到家长身上。
    我们读书的能力还是在这个时候培养的。你这个人读书很快,二十万的小说一天读完了。有的人二十万的小说读了一个月也读不完。这不就是读书能力吗?读书有没有接受能力快和慢的问题?什么时候培养出来的?小学、中学,到了大学就不行了。这种读书兴趣的培养,对于我们来说,对于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读书人至为重要。
    一个人是不是读书人并不是天生的,当然,也有天生。比如说你这人天生就是个读书种子,就对喜欢读书。宋代的钱思公一生就是手不释卷,坐着读经史;卧则读小说;如厕读小词。还有说李贽,明代著名的思想家,他写了一首诗就是写读书。“放书不观,吾何以欢。怡性养神,正在其间。”一天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别的,就是养成了一种读书的兴趣,形成一种习惯。这也是一生受用了。所以,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,把它变成一种读书的方式,一种生活的方式,会使我们一生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。《红楼梦》里有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,贾宝玉周岁的时候,贾政、贾母弄了一堆东西要让贾宝玉抓周。贾政、贾母都希望贾宝玉能够把经书抓到手,贾宝玉却把脂粉抓到手里。所以,从那时候贾政就说,这个人不行。其实贾宝玉也读书,除了四书五经不愿意读外,杂书就读得很好,很有才华。这也说明每个人都有一颗读书的种子,天生的读书天才很少,大部分人是有这样一种因缘、有这样一颗读书的种子在你心里。这个种子就是好奇,就是求知欲。我们每个人都是读书种子,但是,这个种子能不能发芽,能不能长成大树,能不能成为读书人,关键在于你的兴趣培养出来。培养出来了,你就会成为一个读书人,培养不出来,你就不是个读书人。那么,我们说,这种兴趣读书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就是兴趣盎然的读书境界,对书充满了一种浓厚的兴趣。
    鲁迅《读书杂谈》里又谈到一种嗜好的读书,我再来说说嗜好的读书吧。嗜好读书不是一种勉强的读书,不是一种强迫的读书,是一种自愿的读书,是一种快乐的读书。书页翻过来,充满了浓厚的兴趣。当然,他说,读书也会提高你的心智,扩大你的视野。但是这些都不重要。嗜好的阅读就好像我们逛公园一样,轻轻松松地走,正因为轻轻松松,没有压力,才充满了快乐。那么,这样一种快乐的读书极容易达到一种境界,那就是兴趣盎然的境界。
    第三个境界是陶然忘机的境界。这是一种理想的读书境界。之所以把它说成是一种理想的读书境界是在于它不太容易实现,但是我们要追求。
    古代有两个人应该可以达到这个境界。一个是孔老夫子。他有兴趣的阅读,他四十岁以后喜欢读《易经》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。孔老夫子“子闻韶乐,三月不知肉味,”那就变成一种理想。我认为这是一种更宽泛的阅读,因为在古代,诗、乐、舞三位一体,音乐里有诗歌内容在,他既是在听音乐也在读诗。这不是已经进入到陶然忘机的境界了吗?
    另一个是陶渊明。陶渊明在《五柳先生传》里面写的“五柳先生”其实就是写他自己。这个五柳先生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都要废寝忘食。”当作者之意和读者会心一笑的时候,两个正好碰撞到一起,就欣然忘食,高兴的忘记吃饭了,这不就是进入到一种陶然忘机的境界了吗。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的境界,所以我想把理想的读书境界描绘一下,这种理想的读书的陶然忘机的境界应该有三个特征:
    一个特征就是忘我。自己没了,到哪去了,就是书把他的魂收走了,他和书同体了。西方一个著名的阐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,读书不是一种被动的事,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,它是一种对话的关系。在他的《真理与方法》里面特别讲到这一点。怎么对话呢?书和人是平等的,是互相的对话,所以当你读书的时候,你也在塑造一本书,书也在塑造一个你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们说,书把读者的魂给拎去了,同时也意味着另一方面,读者把书的魂也拎了,把书的魂灵和自己的魂灵融为一体,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读者。所以说,你读完一本书以后,和没有读一本书是不一样的。
    书有教育作用。现在很多书写得是高头大言,高高在上教训读者,好像就是他是圣者、智者,这样的书往往不会起到使人忘我的这样一种状态。因为你跟它和读者之间是有隔膜的,它不亲切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陶冶。书和读者是平等的,我们在那对话。陶冶是从忘我、忘机里面来。这里的陶冶是把书也和成泥,把读者和成泥再重新塑造一回你自己。这种状态从哪来?从忘机、忘我里面来,当你忘记自己的时候,你是在重新遂塑造自己。我认为书真正的作用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这种作用。
    第二个特征就是达到一种大自在、大自由、大解脱。书能让你解脱,书给你创造一种思想、情感自由驰骋的疆域,你可以摆脱外在世界的或者我们现实世界的所有的是非纷扰。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里,自由的、自在的驰骋自己的思想和情感。我们在现实里是实现不了,达不到的。在读书的过程中,你可以和作者一块去思、一块去想、一块去悲、一块去死,达到一种从现实中得不到的一种解脱,你才能实现一种释放。一本书如果它是经典的话,如果是精品好书的话,它都会和人生密切相关的。要洞彻人生、洞彻人性、洞彻社会现实,要和人生、人世、人密切相关,这就是精品。所以说,你读这样的书,你自然要和现实离不开。但是,我们说,书里面所写得自然是第二自然,书里所写得人生是第二人生,书里所写得社会是第二社会,为什么说是第二?它和现实毕竟不是一回事,它是拉开距离的。按照我们美学来说,它是一种审美,有了距离才有了这种审美,而审美是一种思想自由。
    第三个特征是获得一种发现和创造的快意和欢乐。我们读书,如果说读的是好书,能够达到理想的读书状态的话,我们会获得一种获得发现和创造的快乐。经典,它都是陌生的,陌生就是它独一无二,经典不可能有重复的,因为它都是创造。它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过去没有发现,过去没有看到的一种新的思想、新的内容,这才能称为之经典。如果我们读经典,进入到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的话,我们会获得一种发现,或者是获得一种创造被肯定的快意。因为我们每个人不管你是英才也好,天才也好,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种创造的欲望,都会有一种创造的动机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机会,受环境影响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遇。有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创造愿望,把自己的想法都实现了;有的没有。没有怎么办?靠书,靠阅读。比如说,我们读了一个经典,过去你想,人生就像贾宝玉说的那样,女孩子是水做的,男孩子是泥做的,你觉得有道理。女孩子多么纯洁,男孩子多么污秽,又是四书五经,又是官场的这些尔虞我诈。你自己原来有这样一种感觉,你一读《红楼梦》,你发现我原来想的和《红楼梦》一样,这就是这种自己对创造的想法被《红楼梦》肯定了。你会获得自己创造的想法被肯定的一种快乐,原来我不比他笨,原来我想的跟他一样。这就是自己创造的想法、意念被肯定的一种快意。但是,更多的是你没有想到,书中给你提供了,所以,你会获得一种发现的快乐。培根就讲,读书就像游名川大山一样,你会发现奇花异草,会发现你过去没有发现的所有新的世界。徐志摩也讲,读书如同探险,而且最好不要导游,自己去发现。这就会获得一种发现的快意。
    既然这是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,我们要创造什么条件才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读书状态呢?
    第一点,无功利阅读。当功利心不断地把你从阅读中拉回到现实里面来,不断地陷入苦恼之中,你怎么能够进入陶然忘机的状态?所以,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状态必须是排除功利的。只有把这种功利是非排除去,你才能很纯粹的、很专心致志的、很专一的投入到书里面去。
    第二点,无障碍阅读。人读书,如果不能进入陶然忘机的境界,主要是因为你和书之间存在“隔”。或者是文字之“隔”,你不懂外语却给你拿外语书读,不管这本书写得多么好,对你也是风马牛不想干。或者是常识之“隔”,我喜欢古代诗词,可是不懂平仄、不懂诗律、不懂古代的比兴寄托、不懂得诗装词貌,不懂得这些一般的常识,你读起来也是有障碍的。有障碍,磕磕巴巴、磕磕绊绊怎么能够陶然忘机?进入不了。所以,首先要过语言关、要过常识关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。还有一个条件是认识“隔”、思想“隔”。就是你的思想、你的认识和书不能达到同一个水平、同一个境界,你理解不了,那也不能进入到陶然忘机的境界。所以,如果要能够达到这种陶然忘机状态,就要无障碍阅读,扫平文字关,而且通过自己的阅历,不断地接近你所要读的书的这个水平。有的书拿过来,你一下子就觉得你是居高临下的,你可以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;有的书拿过来,你必须得高视,你得要慢慢往上爬才能接近它。
    第三点,无限制阅读。读书是没有界域的,不应该有限制,不应该给我们设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。当然这也要分两类人,一类人是少年儿童。少年儿童心智不成熟,所以,对他们阅读什么不阅读什么,需要我们指导。另一类人就是成年人,我认为对于成年人不应该有什么限制。成年人心智成熟了,他有他的接受能力、分析能力、批判能力和消化能力,更何况我们所限制的书,政治除外,很难说你的价值判断是准确的,是有时代局限的。
    比如《红楼梦》当年就是禁书,《西厢记》也是禁书,《水浒传》是禁书,现在都成了经典了。郁达夫的小说《沉沦》发表以后,引起轩然大波。有的人认为,它是不良小说、非道德小说。现在《沉沦》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了。这说明什么呢?这说明对于成年人来说,我们应该相信他的判断力、相信他的理解力、相信他的消化力。不要给他设置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。只有这样无限制阅读,也才容易进入到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。当然,我再一次强调那些政治书除外,就一般的人文社科读物而言。
    我希望,我们真正能够培养起我们这种读书习惯、读书兴趣,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,也希望我们读书不要满足于现在的浅阅读、这种新闻式的阅读、最片化的阅读。人生时间就那么点,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阅读里面,过了几年以后一看,完全是没有意义,没有任何收获,只是满足一下我们当时的对信息的获取的欲望。久而久之,我们的人就越来越扁平化;久而久之,我们的民族会越来越扁平化;久而久之,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扁平化,没有深度。所以,我还是希望提倡读书,提倡读一些经典,提倡我们读书要追求一种境界。(推荐人:石家庄栾城区审计局   安双锁)

相关文章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七十八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七十七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七十五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七十六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七十三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七十二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六十九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六十八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六十七
. 中国梦▪铸自强不息审计魂——学习资料之六十六

关于本站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网站地图
河北省审计厅门户网站,河北省审计厅主办
冀ICP备06024325号-1
冀ICP备06024325号-3
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0484
政府网站标识码 1300000034
河北省审计厅版权所有,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联系电话:86-0311-88606104